• 社区
  • 圈子
圈子 vivo智能终端 帖子详情

触地腾空比:跑步别只盯着“配速”了,这个进阶数据藏着你跑步效率密码
运动健康实验室
官方号电脑版
vivo智能终端
活力开跑赢手表

买了手表却只会看“配速”?那你就浪费了90%的核心功能!前几期给大家介绍了垂直振幅 和触地时间 这两项影响跑步效率的关键数据,今天再给大家解锁另外两个重要指标——腾空时间和触地腾空比。


什么是腾空时间?

跑步与走路的本质区别在于“腾空”——走路时双脚始终有一只着地,而跑步则存在双脚同时离地的瞬间。腾空时间指的就是每一步中,双脚都离地的那段时间,是跑步动作中关键的“飞行期”。


腾空时间的长短,与步幅密切相关。通常来说,较大的步幅需要更长的腾空时间来支撑,因此,高效的跑步技术往往强调适度增加步幅与延长腾空时间,以提升配速和整体跑步效率。但如果为了追求更大的步幅和更长的腾空时间而盲目迈大步幅,反而会在落地时增加着地冲击,需要更久的缓冲支撑,也会让更多能量浪费在垂直方向的起伏上,导致效率降低与疲劳感加剧。


如何提升腾空效率?

对于普通跑步爱好者来说,与其一味通过“推蹬”来追求更大步幅与更长的腾空时间,不如从改善跑姿和发力方式着手。


首先,让脚掌尽量落在身体重心正下方,避免跨步过大带来的刹车效应;脚掌落地后迅速提拉小腿,有助于缩短触地时间并提升步频节奏。其次,增强送髋意识——通过髋关节主动前推带动身体向前,让腾空时间更聚焦于前进而非垂直弹跳。



实际上,跑姿中的多个指标并非相互独立的,而是在不同的速度和节奏下相互影响。以“触地期”与“腾空期”为例,二者构成了完整的跑步动作周期,为了更系统地评估跑步效率,由此衍生出了一个更具整体性的衡量指标——触地腾空比


什么是触地腾空比?

触地腾空比,即“触地时间 / 腾空时间”的比值,是衡量跑步推进效率与技术连贯性的重要指标。触地腾空比越小,表示跑者步态更轻盈,动作衔接更紧凑,整体跑姿也更高效。

↑以一位跑者的数据为例,配速越快,触地腾空比越低


来看几个世界纪录级选手的数据:

🏃‍♂️ 基米托(马拉松)触地腾空比约为 1.0 ——每一步触地与腾空时间几乎持平;

🏃‍♂️ 贝克勒(5000/10000米)为 0.8;

🏃‍♂️ 博尔特(100/200米)仅为 0.5,也就是说每一步中有一半时间都在空中完成,真正实现“贴地飞行”。


世界级选手的恐怖数据令人惊叹,却并不意味着大众跑者也必须达到,日常节奏跑能够达到2.0已属于较高水平。


如何优化触地腾空比?

由于触地腾空比与速度成正相关,跑者应当在当前的配速与步频条件下,让指标稳定后再逐步优化。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通过优化着地方式来降低触地腾空比,如小步快跑、50米冲刺跑,感受高步频下的前脚掌着地或足跟着地后快速滚动至前脚掌;

🔹通过蹲跳强化腿部肌肉刚性,单腿连续跳增强跟腱弹性,优化下肢触地时间,触地腾空比自然得到改善;

🔹 通过后撤弓步提膝等动作来优化髋部活动度以及强化向后蹬伸的力量,让腾空聚焦于向前推进;

🔹 优化跑姿,利用髋关节带动上半身前倾,脚掌快速落在身体正下方,脚掌落地后减少主动推蹬,落地后有意识地上拉小腿与送髋。


改善跟练动作:

开合蹲跳


单腿连续跳


后撤弓步提膝


原地快跑


🔈预告一个好消息🎉

运动健康实验室季度宠粉礼遇

即将来袭🤩

请各位运动达人们充好能量

以最好的姿态准备迎接吧~

发布时间 6月24日 9:00
广东
2001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