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
  • 圈子
圈子 X系列 帖子详情
自研芯片V2来了,X90系列年度影像旗舰稳了?
是欢哥哇
V粉管理组电脑版
X系列

一般来说,一款手机在发布之前会有很多关于其规格和外形的谣传,可惜这些谣传大多只是模模糊糊,很难精准,勉强“望梅止渴”,却不过瘾。

但这次 vivo 搞了一点不一样的事儿,准确说是三件不一样的事儿。


在上月,vivo 召开了影像战略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剧透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发重心。之后的开发者大会,透露了新的 OriginOS 系统升级。而现在,vivo 则通过双芯技术沟通会为我们带来了更加清晰的产品信息:


1 全新的自研芯片 V2

2 以 V2 芯片为基础的计算摄影技术

3 逐步透露出的硬件信息


下面就让本🐰带你来解读一下这三方面的内容,你可以将其看作是逐层揭开的未来 vivo X90 系列手机的“犹抱琵琶半遮面”,而不再是像过去看谣传那样缥缈的“雾里看花”。


1

V2 来袭


从去年 vivo 推出自研的 V1 芯片开始,到今年在 vivo X80 Pro 上的 V1+。这种影像芯片结合传统SoC 芯片的 “双芯” 策略带来了 “1+1>2” 的效果。


当然,这里我们也不能忘记另一个 “1” ,就是手机上的核心处理器 —— 在此次 vivo 沟通会上,特别宣布会搭载 MediaTek 的新一代旗舰芯片天玑 9200。这款全新旗舰芯片本身就在制程、功耗、影像处理能力和 AI 等性能上有明显进步。

但此次的主角,还是 “1+1>2” 中来自 vivo 的这一个芯 —— 自研 V2 芯片。这块自研芯片分为图像处理单元、AI 计算单元和片上内存单元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比上代有大幅升级。


在使用双芯手机拍照时,vivo 的双芯策略首先通过 “FIT双芯互联” 技术,将不同的任务合理分配给 SoC 和 V2 ,发挥各自优势,然后再将两块芯片的计算结果在 1/100 秒内进行同步,完成计算。

V2 芯片还具有 DLA(深度学习加速器)技术,可以大大提高 AI 处理的能力,结合更高速而低功耗的 SRAM 缓存,可以更快完成计算并降低运算时的功耗。

熟悉手机影像或相机影像的朋友一定听过 ISP 这个词,也就是图像处理器的意思。在 vivo 自研的 V2 芯片上,将传统的 ISP 升级为 AI-ISP,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去处理过去 ISP 不擅长的复杂和未知问题。这可以大大降低计算的延时,让手机的图像运算更为高速、高效。

2

计算摄影再进化


如果关于芯片的介绍让你有点头晕,那么关于计算摄影的进化,则要实际许多。

我们首先可以来看看过去我向 vivo 提的最多的建议:“长焦该升级了!”


在未来的 vivo 手机上,通过借鉴天文望远镜和高端显微镜的图像处理流程,带来了超清画质引擎。并且通过与蔡司合作完成了蔡司光学超分算法——根据每台手机的摄像头特性,逆向动态调整,补偿光学信息,从而实现对画质的提升。


这一技术听起来很新奇,但其实并我们并不是第一次看到。在相机领域,业界大佬佳能就已在多代单反和微单相机上应用类似的功能,它叫做“数码镜头优化”。

来自佳能官网的数码镜头优化说明

这套东西换个简单的说法就是:

“镜头是我们造的,传感器也是我们搞的,它们有什么缺点受什么影响我们都门儿清。所以如果拍照是一场考试,我们已经知道了会在哪里出错,就能避免出错,拿到高分。”


英雄所见略同,无论佳能的数码镜头优化还是 vivo 的蔡司光学超分算法,其本质都是光学与算法的软硬结合。


口说无凭,通过之前 vivo 在影像战略发布会上透露的下一代 X 系列长焦样片,我们也能感受到长焦画质相比过去几代 X 系列解析的巨大提升:

vivo 长焦样张
局部放大
vivo 长焦样张
局部放大

从这些照片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细节的刻画和色彩的表现都有进步。


这还不算完,在双芯技术沟通会上,vivo 还带来了将快门时滞降低至 30ms 的“零延时抓拍”,以及运动检测算法 —— 可以检测肢体运动并对其跟踪,预判画面走向并锁定焦点。

最后,一向强大的弱光性能也再次得到了提升,将传感器的感光度上限从 ISO16000 提升至 ISO102400(10万)。需要注意的是,更高的感光度上限不是为了傻傻地用这一感光度进行直接拍摄,而是在暗光拍摄时,可以获得更多的画面信息并进行多帧融合。

对暗光抓拍这种高难度应用场景来说,新的自适应多帧融合技术结合 RawEnhance2.0 算法,可以进一步识别每一帧叠加画面的有用信息,减少暗光拍摄时常见的拖影问题。



3

硬件规格也“剧透”


看完了芯片与算法,最后关于未来的 vivo X90 系列或其他型号手机,肯定还是具体规格更加吸引人。


别急,让我们先看一张照片:

从上面的长焦样张其实我们就能看出来,未来机型的长焦摄像头不仅画质更好,还拥有比过去更好的背景虚化效果和近摄能力。


再看看其 EXIF 信息,镜头参数为 16.86mm F3.5,而另一张样片长焦标注为 3.5×。如果按主摄普遍的等效 24mm 焦距计算,那么长焦焦距应该在 85-90mm 左右。再逆推回来镜头折算细数大约是 5 倍,可以算出长焦摄像头的传感器尺寸大约为 1/1.8 英寸。


显然,尽管焦距有所缩短,但比过去尺寸更小的传感器要有更好的画面表现与更灵活的视角选择。毕竟等效 90mm 的 1/1.8 英寸变一下焦可以到等效 125mm,反过来则不行。


再看主摄:

主摄样张镜头参数为 8.67mm F1.8,如果按等效 24mm 计算,那么传感器尺寸是接近 1 英寸的。如此大底,是你能从上面样张中看到明显背景虚化的原因所在。


更好的长焦、更大主摄、更好的 XDR 级屏幕,即使你不会马上看到 vivo X90 系列,但也已经可以预见这台手机无论规格还是性能,都将非常诱人。


总结:

三大要素决定未来


毫无疑问,无论是此前的影像战略发布会,还是这次的双芯技术沟通会,最终落在产品上的一定是不久后就会到来的下一代 X 系列手机。


X 系列作为 vivo 旗下主打影像的产品线,在几代“小步快跑”式的提升之后,看来这次终于要有一些大动作了。毕竟,如今影响用户选择手机的很大一部分理由就是“这台手机拍照好不好”。

我用 vivo X80 Pro 拍摄的荧光花卉照片

而在影像方面,过去简单粗暴地使用更大尺寸传感器、更高像素、更多摄像头的“三高策略”,无论从实际使用效果来看,还是从用户关注度上,其成效都已趋于瓶颈。


—— 传感器,大不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各种优化和功能可否同步跟上;

—— 像素,高不高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弱光成像、运动抓拍等方面是不是不拖后腿;

—— 摄像头,多不多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每一支摄像头的成像是否都有很高水准。


未来的手机影像,一定是计算摄影、自研芯片加上影像文化的新“三要素”。这种“三要素”更为理性,也更贴近影像的本质:


—— 计算摄影,体现了手机这种移动运算平台的特点,也弥补了手机相比相机先天的硬件不足;

—— 自研芯片,是计算摄影的基石,可以直接决定是否算得快、算得准和算得聪明(AI);

—— 影像文化,这是一种更高阶的策略,也是一个品牌之所以能成为品牌的根本。


目前来看,vivo 在这“三要素”上基本都做得不错,有各种自研算法,有 V2 自研芯片,也有通过与蔡司深度合作打造的影像文化。


所以,我很期待之后到来的 vivo X90 系列,也会期待之后的每一台 X 。

转自:一点OnePoint

发布时间 2022年11月10日 14:55
未知
6710
0